一
说实话,我第一次见到林学姐的时候,就觉得她超讨厌。
那是大一开学第二周,社团招新。我站在摄影社的摊位前犹豫要不要报名,她就坐在桌子后面,连头都不抬,直接说:"不会修图就别来,我们不收纯小白。"
我当时脸都红了。虽然我确实不太会修图,但也不至于这么直接吧?周围还有那么多人呢。
后来才知道,她叫林晓,大三,摄影社副社长,传说中的"技术大佬"。但在我心里,她就是"那个很刻薄的学姐"。
更惨的是,她好像也很讨厌我。
有一次在食堂遇到,我端着餐盘走过去,她看了我一眼,跟旁边的人说:"就是那个连光圈快门都分不清的。"声音不大不小,刚好让我听见。
我气得差点把餐盘摔了。
从那以后,我们就像两块互相排斥的磁铁,能躲多远躲多远。我在心里给她贴了个大大的标签:刻薄、高傲、讨厌鬼。
这个标签贴得特别牢,牢到我以为它会一直存在下去。
二
转折发生在大一下学期。
摄影社要办一个校园影展,指导老师突然把我和林学姐分到一组,负责"人物纪实"板块。
我当时就懵了。老师明明知道我们不对付啊!
"就是因为知道,"老师笑眯眯地说,"所以才让你们一起。你们俩一个擅长抓拍情绪,一个擅长后期处理,正好互补。"
互补个鬼啊!我在心里疯狂吐槽。
第一次碰头的时候,气氛尴尬到爆炸。我们坐在咖啡厅里,各自盯着自己的电脑,谁也不说话。
最后还是她先开口:"你拍的那组图,构图还行,但色调太平了。"
我憋着气:"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?"
她直接把电脑转过来,打开Lightroom,三两下调了几个参数。画面瞬间就活了——暖色调突出,人物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我愣住了。
"你看,"她指着屏幕,"这里提高一点曝光,阴影拉回来一点,再加个渐变滤镜……"
她说话的时候,眼睛是亮的。不是那种嘲讽的亮,而是真的在享受这件事。
我突然意识到:她不是刻薄,她只是……讲话很直接。
三
接下来的两个星期,我们几乎天天泡在一起。
她教我后期,我带她去找拍摄对象。慢慢地,我发现她其实话不多,但只要聊到摄影,就像打开了话匣子。
"你知道吗,"有一次她突然说,"我以前也觉得你挺烦的。"
"啊?"我差点被奶茶呛到。
"你总是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,"她看着电脑屏幕,"我就想,这些东西网上都有教程,为什么不自己先学一下。"
我有点不好意思:"那……现在呢?"
她想了想:"现在觉得,可能是我太着急了。你问的那些问题,其实是因为你在意细节。这个挺重要的。"
那一刻,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——就像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"咔哒"一声,重新对齐了。
原来她不是看不起我,她只是习惯了高效率的沟通方式。
原来我一直讨厌的"刻薄",只是我自己的误读。
四
影展很成功。我们的"人物纪实"板块拿了最佳创意奖。
颁奖那天,林学姐难得地笑了。她碰了碰我的肩膀:"合作愉快。"
"合作愉快,"我也笑了。
回宿舍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一件事。
如果不是老师强行把我们分到一组,如果不是被迫要一起工作,我可能永远都会觉得林学姐是个讨厌的人。
而她,可能也会一直觉得我是个笨蛋。
我们会带着这些标签,在校园里擦肩而过,互相讨厌,直到毕业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现在我知道,她喜欢喝美式咖啡,讨厌加糖;她其实很怕狗,但会假装镇定;她的专业课成绩超好,但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过。
她也知道,我不是不爱学习,只是学得比较慢;我拍照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咬嘴唇;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薇薇安·迈尔。
这些细节,慢慢地覆盖了原来那些粗糙的标签。
五
大二开学,我又遇到了一个"讨厌"的人——新来的辅导员,说话特别啰嗦,开会能讲两个小时。
我正准备在心里给她贴标签的时候,突然想起了林学姐。
然后我停住了。
我想:也许她不是啰嗦,也许她只是想把事情说清楚?也许她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压力?
于是我开始观察。
后来发现,她确实话多,但每次开会都会准备很详细的资料;她会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特点;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。
她不是啰嗦,她只是认真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:
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人的全部面。
我们看到的,永远只是某个角度、某个瞬间、某个片段。
就像摄影一样——同一个人,不同的光线、不同的角度,拍出来完全不一样。
而我们的大脑,总是喜欢用第一张照片,去定义整个人。
六
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:
每隔一段时间,就在心里"刷新"一下对别人的看法。
就像电脑刷新页面一样——也许有新的信息加载进来了,也许原来的判断需要更新了。
有时候刷新之后,发现那个人还是很讨厌。
但更多时候,我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东西。
比如那个总是迟到的室友,其实是因为要打工赚生活费;
比如那个上课从不发言的同学,其实写的论文特别有深度;
比如那个看起来很高冷的图书管理员,其实会偷偷给常来的学生留新书。
这个世界比我以为的复杂得多。
而我能做的,就是不要太快下结论,不要把第一印象当成永久标签。
给每个人一个被重新认识的机会。
也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的机会。
尾声
毕业前夕,林学姐请我喝咖啡。
"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?"她笑着问。
"记得,"我也笑了,"你说'不会修图就别来'。"
"对不起啊,"她有点不好意思,"我那时候真的挺讨厌的。"
"没有,"我摇摇头,"你只是……需要被重新认识。"
她愣了一下,然后笑得更开心了。
窗外是六月的阳光,咖啡厅里飘着烘焙的香气。
我突然想起大一那个站在摄影社摊位前的自己——那个会因为一句话就给别人贴标签的自己。
现在的我知道了:
人不是一张照片,而是一整本相册。
你得一页一页翻,才能看到更完整的故事。
而这个翻阅的过程,就叫做"刷新"。
【作者的话】
这个故事想说的其实很简单:我们对别人的看法,应该像手机APP一样,时常更新。
因为人会变,我们的理解也会变。
唯一不变的,应该是那个愿意重新认识别人的心。
相关链接:
Refly画布